韵春

(原创) 论仲裁理念的转换





                                         论仲裁理念的转换

 

 

       关于转换仲裁理念的问题,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尽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我们从中已发现了其时代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必然性,是现代仲裁工作尤其是仲裁应对“入世”后的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动向,将从理念转换的意义、条件、内涵和实现进行论述,以求教于读者和行家。

                                         一、转换的意义

       传统的仲裁模式,它几乎与诉讼差不多。采用“纠问式、弹劾式、抗辩式”的庭审方式,在实质上是一种由两造形成对立营垒。并通过庭审展开正面对抗的模式。俗话说: “钟不敲不响,理越辩越明。”如果说这种模式有什么优越性的话,那就是容易明辨是非、分清责任、准确定性。但问题是,以这种模式解决仲裁中的纠纷,往往事倍功半,有时是非越是分清、责任越是明确,而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就越激化、关系就越紧张,这样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工作量也就越大、和解调解可能性也就越小,即使下裁后当事人向法院申撤也就越有可能。所以,这种正面对抗的模式,在客观上容易促使矛盾激化,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仲裁处理纠纷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它看作一种纯属陈旧的模式,正在仲裁实践中被淘汰。据最近有机会访问英国、美国和法国仲裁机构的人士介绍,外国的仲裁理念正在飞快地发展、变化。国内也是这样,从2000年长沙会议起,各地仲裁委对此感慨颇深,呼声最高。所以,树立正确的仲裁理念,关系到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方向。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仲裁法》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诚然,把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仲裁模式,植入当前一个迅速变革发展的社会,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过去,我们是用司法的手段、司法的方式来办仲裁,这里也反映了一个传统理念的问题。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企业生产必然走向生产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必然表现为分工精细化、专业协作化的加强,从而决定了各领域、各门类、各专业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强化、深化和细化。仲裁只能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能通过我们的庭审实践努力对接和加强双方当事人已经游离或中断了的经济联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仲裁“催化剂”或“催产素”的作用,达到“解决纷争、自觉履行、加强联系、力争“双赢”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转换仲裁理念的主旨,是我们仲裁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转换的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仲裁理念的转换,怎样才能通过这个理念的转换,促使我们的仲裁制度更欢快、更和谐地融入市场经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这个转换则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市场经济真正内在需要这么一个仲裁法律制度,它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能对发展生产力起到积极保护和推动的作用。

       其次,这个仲裁法律制度的设置,必须在意识形态上代表着先进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任何法律制度都是一种文明教化和人文熏陶,而不是与德治格格不入的东西,所以应该体现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比如说,仲裁庭的气氛要和谐宽松,更加理性人情化,而不是双方剑拔弩张,刀光剑影。仲裁毕竟不是法院,如果不能突显其优势,把它搞得跟法庭一样,那就是失败。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事实上,真正的仲裁收益是当事人真正的利益,而真正的利益又是必须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在实践中,真正的利益未必只体现在纸面的仲裁请求上。我们仲裁员应该启发当事人综合分析权衡利弊,使他们认识到自已真正需要得到什么。当事人有时只为了赌一口气,不管花费多大成本一定要争到底,结局是两败俱伤。要引导市场主体不仅要参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在纠纷的处理上,应尽量避免劳心伤财:双方当事人生死决战至最后一刻,死固然可悲,生者也元气大伤,没有大胜而是惨胜。

                                      三、转换的内涵

       (一)“双赢”与“连接”的观念。

         1、进入仲裁程序的经济纠纷,实质上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一部分资本发生阻塞、呆滞的紊乱运行现象,导致了经济联系的松脱、打滑或游离、中断。

         2、进入仲裁的双方当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市场经济的失败者。仲裁庭有帮助他们“总结教训、轻装上阵、加强合作、以利再战”的责任。

         3、在仲裁的结局上,双方当事人中没有绝对的输家、赢家,都是在某一个纠纷问题上、在某一种合作关系中,相对的谋求经济利益再分配的请求人和既得利益者。

         4、连接链条,加强联系。仲裁员的职责就是要畅通资本运行的渠道,对接和加强双方游离或中断的经济联系。

        (二)“消化”与“平衡”的观念。

        并不是一切民商事纠纷都一定要诉诸官方。政府难以包揽一切,市长也无法管遍天下。许多社会矛盾本来是可以由社会内部消化、自我平衡的。健全、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有这样的功能,仲裁应当承当起这样的历史任务。

        (三)“灵活”与“兼容”的观念。

        仲裁对于诉讼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案件分流的问题。仲裁不是第二法院,也不是行政裁决中心。要努力凸现仲裁区别于审判权、行政权的特色来,创出自己的品牌。其中最有必要发挥其灵活性、兼容性的优势,即在仲裁案件时,更多地遵循商业惯例、游戏规则。我们传统的观念,解决纷争只能在对抗中决胜,仲裁庭只是提供一个对峙的公平的环境,两造在庭上你出一手,我出一手,最后一决雌雄,两者的基本关系是对抗。分管全国仲裁的卢云华对这个传统观念曾形象地比喻,这就好像是在一条独木桥上,两人相向而行,不是你把我挤下去,就是我把你挤下去,只能一个人通过。笔者觉得作为仲裁庭,如果仍拘泥于传统的胜负观,不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和开导当事人,不善于在仲裁庭上营造一种对话的、谅解的、和谐的气氛,那我们往往会通过仲裁反而加重了对立的情绪,尽管搞清了是非却不利于裁决的自觉履行。所以,把提高“三率”作为对仲裁员、仲裁委考核的要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案件快速结案率体现了仲裁优势的真谛,而和解调解率和自动履行率则体现了当事人对仲裁效果的信服程度。“三率”提高了,仲裁的公信度就增强了,仲裁的可择性也就自然上升了;同时,法院撤销裁决、发回重裁和不予执行裁决等这些对我们的困扰,也就从根本上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了。

       (四)“和谐”与“快捷”的观念。

       仲裁一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我们仲裁员坐在庭上大可不必像法官那样绷着脸,要让当事人有一个亲切的感觉。不但让当事人感觉到我们客观、公道、正派,而且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真正设身处地在替他们着想,和他们商量这个纠纷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最为合适。“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就是我们的重要特色。包括律师在内的代理人,也要共同来营造这样一个气氛。我们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加入WTO,而世贸组织解决争端就强调用ADR来解决争议。如今国外正在兴起一个专门研究争议解决的学问,叫作“争议解决学”或“解决争议学”,这是国际上的大趋势。当前的潮流就是要倡导和解,仲裁员应该尽量降低两造的对抗性。要从整体上去作定性研究,发生了什么纠纷,其动机、起因、对象、案情、轮廓、基本责任是什么?把这些搞清楚就可以了。仲裁最大的优势是便捷,时间永远是宝贵的。所以,我们把快速结案率放在衡量办案质量的第一位指标,是不无道理的。由于,仲裁解决争议不是简单地来一个黑与白的分明,这里面可能没有明确的胜诉者或败诉者;所以,仲裁的优势不仅要体现合法、合情、合理,还要体现合算。这就是仲裁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应该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四、转换的实现

       (一)从“法治”和“德治”的结合上,理解仲裁的工作对象的实质。

       我们仲裁的工作对象自然是经济合同纠纷和财产权益纠纷,这也是我们转换仲裁理念首先要研究的对象。我们所要仲裁的纠纷,按《辞海》的解释,是一种纷扰,是一种交错杂乱的现象。它实质是双方当事人有意或无意的动机或过失、所造成的矛盾或对立的思维活动、所引起的经济关系的争议标的,落实在言行结构上的表现。

       它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资本运行的紊乱性。  按照非线性科学中相干结构的原理,它们除急剧变动的复杂运动形态外,还存在着与这些运动共存的在空间上局域、在时间上延伸的很长时态的规整结构。其原因就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我们仲裁员就是要善于捕捉这些资本紊乱性运动外的“孤波”的信息,使其“复归”到正常运行的资本轨迹中去。

       二是发生的先期性。这里可分解为两方面: 1、经济纠纷的发生一般是突然的, 往往是误会、宿愿、纠葛等矛盾的逐步量变, 所以它必然经过一个从潜移默化到萌发成型甚至白烈激化的发展过程。在其量变到质变的“度”中, 经常产生一系列表现在思想和行为、言论和文字、时间和空间、积极和消极、运动和静止、为或不为等诸方面信息,这是信息上的先期性。2、在发展上, 它总是以不安定因素为轴心,呈不定向随机发展趋势,依一定的条件,朝着或钝化、转化,或激化甚至恶化的某一方面发展,也有可能兼而有之地循环。

       三是行为的危害性。 我们所仲裁的经济纠纷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社会都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种危害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也可以侵犯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它可能妨碍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的正常进行,或者形成它们的“纠纷感染、困惑、干扰状态”,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讼累”,带来当事人在人、财、物上的损耗,带来其思想、经济、生活上的负担。

       根据上述仲裁中的经济纠纷的主要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实质是来自于仲裁同诉讼的基本区别。诉讼制度设置的目的是惩恶扬善,体现社会正义和国家强制力保障;  而走进仲裁的当事人在某种意义都是市场经济在某个问题上的失败者,  亦即我们所说的平等主体间的不协调关系和不平衡利益的体现。由于当事人在经营思想、管理机制、运行方式、营销艺术、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失衡,  所以他们在某个环节上失败了, 才共同谋求仲裁中的专家来帮他们解决矛盾、平息纠纷。那么,我们就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统一”的原则, 做到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来解决矛盾。法治, 就是严格按照《仲裁法》的规定去完成每一步程序, 即举手投足按照《仲裁法》的规定来走路;    但在解决纠纷的时候,  我们要弘扬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文化、理念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弘扬的是市场经济的“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的原则。这些既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更是道德规范的内涵。我们在进行仲裁、主持双方和解调解时,实际上也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着道德规范的教化和德治的宣扬。仲裁工作如果能把法治和德治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仲裁事业就真正能发展起来。

        (二)从“畅通”和“效益”的结合上,理解仲裁工作的目的。

        市场经济讲究效益, 这里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 仲裁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它要通过快捷、灵活的仲裁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竞争中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纠纷, 使本来呆带、紊乱运行的资本能够迅速地从讼累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市场中去运行、去增值,使市场主体资本运营的联系不因纠纷的解决而中断,尽我们可能减少市场经济为解决纠纷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市场经济运动发展的经济秩序,来保证市场经济的畅通和效益,这才是仲裁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仲裁依靠自已灵活便捷的优势,来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畅通; 然后,在这个畅通的前提下,帮助当事人实现市场经济的最大效益。这个畅通和效益的结合,当然应该成为仲裁工作的目的,舍其而谁?

        (三)从“求同”和“平衡”的结合上,理解“双赢”的内涵。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时代打官司,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惩恶扬善了,而是通过我们的工作来促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能找到维护各自利益的交叉点、平衡点。但从实践来看,使处在对立面的双方做到这一点,有很大的难度。当事人往往会陷入打官司的盲区。所谓打官司的盲区,是指当事人处在纠纷状态时,无法认清自已现实的经济利益所在,一味只想打败对方而不计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庭审时,努力帮助双方当事人,抓住重点、难点,寻求并扩大其共同点,寻找交叉点。其中重点的一条,就是及时避开认识上的盲区,特别对众多经济链类型的纠纷,要慎重地判断出经济链断开或继续连接的经济价值,指出签订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赢利,打官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损失;不必为了争一口气而失去盈利的机会,引导双方当事人建立争取相对利益最大化的正确理念,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在“友谊仲裁”和“依法仲裁”的结合上,理解庭审艺术的特色。    

        根据仲裁所依据的实体规范不同,我们可以将仲裁分为友谊仲裁和依法仲裁。友谊仲裁也称友好仲裁,是指当事人经自愿协商,不依据严格的法律规定程序,而依据公平的原则或商业惯例,通过仲裁员以“友好调解人”的身份进行的仲裁。友谊仲裁是否进行取决于当事人的授权。没有当事人的授权,仲裁员不得以这种方式进行审理或裁决,而且友谊仲裁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及其它强制性规定。这种友谊仲裁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仲裁灵活性的原则。但是友谊仲裁说到底,只能作为和解调解的一种仲裁手段来出现,它必须要以仲裁为依托,贯串依法定程序办案的原则,将其与依法仲裁两者或单独使用、或交替复合使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根据各个案件的不同情况,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和广泛运用商业惯例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办案,这就是仲裁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的体现。

       总之,要转换仲裁理念就必须遵循“双赢”的主旨,把市场经济链条中中断的那部分连接起来、堵塞的那部分疏浚开通、打滑的那部分加牢巩固、紊乱的那部分正常运行,来保证整个经济活动的畅通对流。要从根本上解决开庭的对抗性问题,建立磋商协调的开庭模式,以有别于法院的过错责任制,避免庄严肃穆的庭审气氛,形成具有仲裁特色的新的理念和庭审艺术。







        注:这是本人培训仲裁员时讲稿的节录,刊载于《中国法学大百科全书》和《行政与法制》等书刊。

              这次重新发表时个别文字有所调整;图片来自“乐乎”博友“溜达鸡猪式会社”的空间,谢谢!

(原创) 五律 . 古桃叶渡夕照


 



 

一笺天外水,

景色透云开。

绿影围明鉴,  

红霞绣锦怀。 

“新牛”*知雁过,   

古渡带蝶徊。

问柳随舟去?

婵娟等我来。



 








 附记: 原  拙  


一鉴天外水,夕阳透云开。

白莲嵌其边,绿叶荡胸怀。

雁声随风过,花香带蝶徊。

拨柳与舟去,月色等我来。


   注:    *   “新牛”,桃叶渡因王献之在此常送爱妾桃叶而得名。一次桓温请王题扇间,突然笔落将字污染,遂灵机一动,把墨迹改画黑牛,且惟妙惟肖,故谓“墨变新牛”。

             **     此拙系本人今年10月24日游其园所吟; 图片来自 乐乎 博友“杰PHOTO”、“谦和年”、“elviolin”、“小马甲”的空间,谢谢!


(原创) 高山流水 卷中飞韵

                                   








                                    高山流水 卷中飞韵

                    ——浅谈书画家范广仁先生创作风格


 

        广仁先生属龙,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文墨之乡。祖辈亲属的家学渊源与书香氛围、使其幼得薰陶,求学乡间初涉笔墨之际、便已透出不凡才气。后师从书家前辈李老敦甫先生,在其指点下遍临名帖,锋试磨砺、灵光乍现。李老生前曾与我专门谈及此事,称其勤勉、爱其灵悟、喜其发愤、惊其建树,啧啧再三、感慨千端。记得广仁先生束髫研墨初日,少年气盛,血气方刚。笔下鸟恨天低,书中字狂骨傲。尽管尚欠法度,但其大胆泼墨、灵巧构思,强烈的超前欲望和创新意识已力透纸背、跃然字间,被我们戏称为“范板桥”。为形成自已独特风格,他周游名山大川、遍访法家书者,收自然山水于静砚方寸、集名师字画在豪墨尺端。近40年的卧薪尝胆、登攀磨炼,可谓是呕心沥血、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终于立异抒志、推陈出新,一举鹊笑鸠舞、风格铸成。作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在合湾、日本地区多次展览,被日、美、新加坡、加拿大等人士视为墨宝;在全国各种书画大赛中屡次荣膺,并为众多博物馆(院)所收藏,且聘为武夷画院、南国画院等多家画院画师。其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展览”和“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展”等国家最高级别书展,并在中国美术馆4次展出其代表性力作;  还被载入《中国书画家辞典》、《当代书法家辞典》与《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名作选》等。这充分说明他在书画领域的实力和造诣,显示了广仁先生创作风格的魅力。

        纵观广仁先生书画风格,总体印象是“知常达变、破拙出奇、刚毅带柔、雄健生韵” ~

       首推“知常达变”。书画同源,相得益彰。虽属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其中当有规律可循,这可能就是“胸中有字、下笔自然不俗”的真谛。广仁先生自幼在书林墨海中倘佯泛舟, 先是眼界大开、五光十色,花明柳暗、豁然洞天;  继而在浩瀚的碑帖广源中遨游攀登、寒暑无间,临砚不辍、心摹手追,吮吸乳蜜、咀嚼英华;  然后潜心揣摩、兼收并蓄,扬弃取舍、另炼丹青。故其对书法四体皆能,尤擅草隶;  国画涉猎花鸟、人物,尤工山水。秦汉金文,北碑墓志,颜、孙、“二王”,米芾、绍基……观其形、取其意,知其神、得其韵,而又不拘于形、囿于貌、类其意、仿其神。凿之不止,必得甘泉。无论从他书画中意境上的情生韵动、布局上的飞马围域,还是间架上的参差错落、笔墨上的浓淡相衬,都较好地体现了从“仿古、类古”向“师古、出古”的嬗变。

       再谈“破拙出奇”。这一风格可以细化为“高古险峻、拙中生巧,沉着雄奇、素里生趣”的特征,这大概也是广仁先生苦苦寻求的书法意境。观其草书,既有怀素的洒脱奔放,又有颜真卿、孙过庭的沉着厚重;   析之隶作,《乙瑛碑》中“端庄严谨、苍峻潇洒”的风格潜入字韵,《宝子碑》里“方菱厚拙、古朴凝重”的气势又开茅塞。细品再三,妄作议论:  似见骨肉匀适、又听韵律流畅,   方叹遒劲斩截、再惊老辣结实…… 雍容大度、隽永有味,破拙出奇、情趣横生~  这也是他多年来探索实践的丰厚回报。

        继议“刚毅带柔”。此乃大多书家之作品特点,但广仁先生在风格上却能食石而化、别开新境。笔者多次观摩先生挥毫,见其力腕下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点墨而欲成金”之韵势;  然后逆锋入纸、涩行藏秀,捉管绞转、回笔映带,真正是提按自如、顿挫潇洒,行船走马、运笔如飞。但见刚者高山青松、挺拔云天,奇石怪嶙、横杂其间;  柔处蜿蜓曲折、涧溪流淌,吟哦鸣奏、粼粼波浪。耳闻墨韵有灵,目观轨迹生光。狂者如舞、柔处似歌,心存融古贯今之造化、笔如奔骥纵横之活脱。不能不算一绝。

       后说“雄健生韵”。广仁先生书画用墨,擅长将构思中的狂放激情转化为安排点画线条的魄力。尤其,国画用笔比书法更为恣肆、放纵。画卷或者群山莽莽、云海沉沉、大江滚滚、波涛啸啸,奇情壮采、大气磅礴,笔约义丰、回肠荡气;   或者小桥流水、大山人家,金鸡报晓、渔舟唱晚,石静泉喧、意闹神定,满纸飘韵、生机四溢。书轴,则力量起伏,直拓奔放。放者不失深沉,收者又兼雄浑。试评其结构上,守拙、夸张,紧凑密结;  递进、排叠,穿插迎让; 开合、锒嵌,亲而不犯;  破体、聚散,欹侧变幻。  运笔上,气贯、协调,浪漫想象;  明确、贴切,不事夸张;  通顺、简洁,无意挥洒; 拈连、衬托,颇耐嚼味。   用笔上,对比、留白,环肥燕瘦,呼应照顾;  涨涩、饰印,淡妆浓抹,合宜适度……这些都从整体上形成了其雄健气派,使之书画妙趣横生、一观三叹、跌宕有韵。书友们常品其画、议其书:  一如狂风骤雨起、鼓点大作戏,一如云遮半边月、风皱三更池,一如老者负重至、少女翩跹归,一如琴抑但声扬、岚敛而吐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其雄健之感染、韵势之魅力。

     “小草不妨怀远志,水清无声自入池”。广仁先生曾以此书赠友人共勉。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上的我国书画艺术,如何磨砺前行,以迎合新世纪的要求、记录新时代的风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崭新的书画风格,又是其中的关键。广仁先生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祝愿他不懈地努力下去,为书画的古典内涵与现代意识的统一 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注: 本文刊载于2000年3月31日《盐阜大众报》。

                这次重新发表时,个别文字有所调整;图片来自 “乐乎” 博友 “七彩 石”和“微 尘视觉”的空间,谢谢!

(原创) 七绝 . 和 《知秋》






残荷老翠羡菊黄,

团簇驱霜忘世凉。

月下冷清寻热韵,

但听星空雁声长。







附:


                      知   秋

                      王进明

 

雨泽高枝叶泛黄,风吹短袖感身凉。

六更未见天曾晓,一梦才知夜渐长。



      诗 友  濯 缨   相和赠玉


次韵吟和,不虚相识一场!哂阅: 



网识年深纸泛黄,同舟风雨感苍凉。 

江山无尽供吟稿,酒乱诗忙斗力长!


注:图片来自 乐乎 博友 “明月清风”和  “嘟音影”的空间,谢谢!

(原创) 旋律般的路 【随笔】

       




        河边~  依然杨柳依依。水中的霞彩,看着一种闲情抽出了悠然的垂丝,在风的口哨里、荡起相思的涟漪。

        小路~  在栅栏边静谧。是谁的背影开始信步? 姿态里,升腾起淡淡的回忆。

        竟然有秋叶禁不住这种寂寞,跳落下来~ 好像要证明它是风的音符,即将飘逸在这条旋律般的小路上。

        蓝色的勿忘我,倚靠着琉璃似的绿色匙叶、像情感中的紫罗兰、盛开在初秋最充满希望的时刻。她同许多人的梦一样,在这个一闪而过的季节,从无比珍贵的黄蕊的希冀中、放射出相同的芳香……  芳香是甜美的、希冀是彩色的,交织成灿烂的笑靥,一起袒露在阳光下,惹得蜂和蝶们纷纷起舞。

        河边的翠绿渐渐嵌进美丽的金黄,路边的芳馨里也融入了记忆的缤纷。

        背影骤停。诗人却不想回首~  以往留下的路的确很美,只是不愿看到那场分别时的细雨……





        注:图片来自 乐乎 博友 “黄山松”和 “iwasasoldier”的空间,谢谢!

(原创) 踏莎行 . 晨 歌





   

荷夜幽香,

清风带过。

催开一路缤纷朵。

青山绿水桨边云,

蓝天红日霞中火。


锦绣晨光,

诗歌予我。

苍声古韵松竹和。

黄鹂惊起半鸣音,

紫岚淡定葱茏锁。


:【踏莎行】  词   谱



中仄平平,中平中。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平中。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例 词】槐花院落


填詞:閑看蛛絲網落花


明月樓臺,槐花院落。看誰額角沾香朵。

記得兩小也無猜,歡情滿滿階前坐。


世事無休,浮生有各。紅箋舊憶成枯色。

年深最是不堪吟,怕將名字都說錯。

(作者原注:中華新韻)






       注:图片来自乐乎博友  ”梦花诗月” 的 《浅夏,寻一抹幽绿...》  和  “ iwasasoldier ”   的空间,谢谢!





(原创) 海之子






   挟着 

       风云

          投入您的胸膛


              -  青春正绿色闪亮


    笑着

       给我

          襁褓似地裹上银色的浪


             -   嘱咐着“目标:前方”


    母亲

       的深情

           热吻着我的脸庞


             -   您的涛韵就是我的天堂


    您的

        气息里

            奔涌着雷电的光芒


              -   感受到宇宙中最澎湃的心脏

                


    海燕

        展示着

            渴望胜利洗礼的翅膀


               -   赋予了我驾驭狂澜的力量


   暴风雨

      永远

         定格在弄潮人臂膀的后方


                - 多少海之子在彩虹上尽情歌唱

               -

  我们

     陶醉在      

        这勇敢的乐园与意志的故乡

            

              -  伟大的母爱、亲爱的海洋





         

注:图片来自  乐乎博友“我本君缘”的空间,谢谢!

        

            

(原创) 忆秦娥 . 追 丽





风有意,

将舟荡入蛙声密。

蛙声密,

粉荷弄影,

玉波沉璧。


醉琴又酒情相觅,

星云藏文笔。

藏文笔,

皓天如画,

驾诗追丽。







       附:  词  谱

      

                      一、    定格(仄韵格)


格律对照例词:《忆秦娥·箫声咽》

平中,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乐游原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二、   变格(平韵格)


格律对照例词:《忆秦娥·映朦胧》

中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仄平平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说明:词谱符号含义如下~  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注:  图片来自 乐乎 博友 “老树” 和 “ 桐雨 ”的空间,谢谢!

                   

(原创) 满江红 . 海中霞






万里夕霞,

聚大海、

尽兴燃烧。

放绚丽,

浪花舞臂,

欢呼狂跳。

凌水祝融飙火飓,

飞流太上倒红料。*

看旋风,

正惬意煽情:

“多么好!”


天作美,

成画稿。

绝胜景,

光芒照。

听渔舟唱晚,

帆远音妙。

鸥掠涛尖追韵律,

鱼翔礁底寻仙窈。

心相随,

醉彩影云波,

诗魂笑!









附:

                       格律及对照例词   《满江红·暮雨初收》


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横短艇,尽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平中仄,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  

       *       相传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败,“怒触不周山”。所以,这里说龙宫也成了“火红”的世界;

               太上,即太上老君。唐代成玄英老子义疏》疏释十七章称,“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 ;“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体。” 这句的意思是他的炼丹炉倒了。

        **     图片来自乐乎博友 “H哥哥”和 “灵感视窗”的空间,谢谢!

(原创) 七律 . 六月乐 【和诗】



      

             日前,拜读几位诗友互和金玉有感,戏随一拙。


欣然聚守乐乎缘,

璀璨童心六月天。

草圃歌声金蝶艳,

廊桥画面玉荷鲜。

离愁喜庆无非酒,

古往今来也是筵。

看破风霜得日月,

少年再返共春旋。




附:  诸友原玉


              “六一”节

                 疏帘淡月


少许光阴亦结缘,韶华远逝自然天。

儿童节际焉知老,竹马图前始觉鲜。

笑看江湖明九界,欣吟雨露品千筵。

有心有意诗书伴,无虑无忧曲乐旋。


        抚雪鬓而迎六·一有感   

                   濯缨 


垂髫无复再重缘,散倚余霞不待天。

自是寻春知恨晚,已难委瓣葆芳鲜。

寒窗夜雨吟诗烛,分饼秋宵拜月筵。

造物无情惊逝水,青衫人老莫言旋。 


        和四位老师欢度六一感吟

                  一掬茗香


赓续髫龄再聚缘,乐翻南苑一方天。

领巾映处红花拥,彩泡吹时绿草鲜。

才放豪情歌起浪,又添雅趣舞酬筵。

清醪泽润华庭洽,直叫欢声楼外旋。


           同韵赠韵春诗友

                 濯  缨


网上交情笔墨缘, 

星光有约月同天。 

十年高谊凭诚信, 

九畹恒芳在保鲜。  

难得相逢容易别, 

莫因棋散失杯筵。  

琼笺新制争传写, 

折摘芹英待凯旋。








注:图片来自 “乐乎”博友 “无名士”和 “爱摄影的可达鸭”的空间,谢谢!